《好的故事》
鲁迅
鲁迅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具有重大影响,也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的散文《好的故事》就表现了对建设新中国的美好追求,富有现代性、自由性和批判性。他笔下的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创作背景
《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此文正是反映了理想主义者鲁迅于彷徨苦闷中不失向往和追求的复杂心情。
内容概要
作者在一个昏沉的夜晚做了一场梦,梦见了一篇“好的故事”,他到底梦见了什么?什么是好的故事?为什么这篇好的故事会让作者对这场梦念念不忘,而在苏醒之后执笔写下这篇好的故事呢?且听秒动2分钟有声书故事来欣赏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
主题思想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建设新中国理想的热烈憧憬。诗人绝不因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梦境的一时无可追寻而放弃那曾经有过的政治寄托。
艺术特点
鲁迅在散文中运用白描手法。作者写记忆中和梦中的“好的故事”,在语言上不加修饰,比如“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由此描绘出在大自然中泛舟的怡然自得乐趣。那人、事和景物,由于抓住整个景物流动和变幻的特点,构成了美妙无比、诗意盎然的境界,读来心旷神怡。
象征手法也是本篇突出的特点之一。岁末暗夜,象征黑暗的社会,也是作者当时特定的心绪和苦闷情怀的外在表现;而“好的故事”,则是作者希望的象征。作者怀着对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理想,希望着美好社会的到来。虽然在这昏沉的夜,“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这两种象征物的对比中,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自己“孤独、苦闷”心绪的否定,对建设新中国与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